赤水河是茅臺鎮多家白酒企業的釀酒水源,如今,她能哺育的酒廠越來越少。
以茅臺鎮為代表的仁懷有著“中國酒都”的美譽,然而,在這一波高端消費下挫的大背景下,其白酒產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停產寒流。酒,賣不出去,成為酒都陣陣酒香中暗藏的聲聲嘆息。
“兩年前買酒的是用罐車來裝,現在是用小酒桶。”說起自己的酒生意,茅臺鎮上的小酒廠老板劉奇(化名)昨日告訴商報記者,酒廠已經半年沒“冒煙”了,現在賣的還是去年的陳酒。劉奇的境況并非孤例。更有當地不少酒行內人說,茅臺鎮上有一半酒廠關門了,不少酒老板正在圈內放風,欲將窖池出租,盡管年租金從兩年前的兩萬以上一口掉價到現在的七八千,仍鮮有人問津。
個案:酒窖半年不冒煙
赤水河北邊,是連片的中小型酒廠和烤酒作坊,走幾步就能看見一些普通居民家門口豎著高高的不銹鋼酒灌。酒廠老板李天富的酒廠就在其中,但3月22日下午,商報記者到來時,其廠門緊閉,無一人釀酒,在他的酒門市里,也只有他一人在聽著很重的音樂小憩。
比劉奇情況更壞的是,李天富的酒廠開業才8個月就沒了生意?;仡櫰鹱约旱?ldquo;創業”經歷,李天富連連感嘆,“入行太晚,錯過了機會”。他的酒廠是在2012年初投產,當時正是茅臺鎮上白酒產業意氣風發之時,“賣基酒都可以賣到30多元一斤”。
“一口氣投了100多萬元,挖了8個窖池。”如果一切照當時的勢頭,他將在一年內依靠這8個窖池完全收回成本。然而他沒想到,酒廠剛投產不久的2012年末,塑化劑、限酒令等各種利空因素來襲,白酒行業開始進入寒冬。
和劉奇的經歷一樣的是,他的客戶從最初的“罐裝車”變成“小酒桶”,原來門庭若市的外地基酒賣家迅速減少,給他的答復則是,“酒賣不出去,緩緩。”
零敲碎打的零售收入顯然讓酒廠難以為繼。“十來個工人,一個月的工資開支就要五六萬。”李天富說,到2013年6月,他覺得堅持不下去了,無奈只好遣散工人,暫時關閉酒廠,現在他的酒罐里仍舊存有近百噸白酒。
現狀:酒廠大面積停產
“起碼有三四成酒廠停產了。”李天富說,茅臺鎮上包括有證的酒廠和沒證的作坊,起碼有上千家,大中型酒廠有周轉資金還撐得住,但大部分小型酒廠酒賣不出去就沒活路,只能暫時關停。
“估計不止三成酒廠停產,估計有一半。”在茅臺集團總部做某子品牌銷售的吳希(化名)說,盡管沒有一個權威的統計數據,但茅臺鎮上酒圈子也就那么大,誰做得怎樣大家都有個大致的了解。
事實上,吳希自己家也有年產值上億元的酒廠(吳公巖酒業)。“還沒有到停產的地步,但是確實難做,尤其是高端產品根本賣不出去,基酒價格太低賺不了錢。”吳希告訴商報記者,茅臺鎮上的基酒價格已從兩年前的每斤30元一路下跌到現在的20元以下。
在此行業壓力下,不少酒廠開始轉讓或是低價拋租窖池。李天富說,一兩年前,一口窖池年租金起碼2萬元起,現在最多就七八千,但無人問津。吳希也坦言,他們家族的酒廠也在尋找合作伙伴,可以租窖池,也可以合作開發品牌——他還握著幾個商標沒來得及啟用。
對于三成乃至五成酒廠停產的說法,仁懷市酒類發展局一不愿具名負責人向商報記者表示,“停產的大部分是沒有取得生產許可證的作坊式的小廠,注冊的廠家停產的是極少數,大部分只是適時減產。”
據仁懷酒類發展局公開的數據,截至去年底,仁懷有證的酒類生產企業為291戶,不過多位酒廠老板均表示,以茅臺鎮為代表的仁懷大部分酒廠是以掛靠名義在生產,各種酒廠大小有1000多家。
事實上,從前述仁懷酒類發展局人士提供的數據可以看到,近兩年全市的白酒產業增長已漸放緩:2012年,規模白酒產量完成25.3萬千升,同比增長31%,2013年盡管實現白酒產量30.7萬千升,但增速下滑到21%,而對于2014年,仁懷市的目標是“爭取實現白酒產量35萬千升,增長17%”。
析因
品牌之殤 千家酒企只堪茅臺配角
上文提及的酒廠老板劉奇說,自打他懂事起,身邊的人就是烤酒為生的,即便建不起廠房,也會挖一個或兩個窖池,烤低端的燒酒,賣兩三塊錢一斤。
但是這些釀酒人的生命線,基本沒有把握在自己手里。吳希等多位受訪者均坦言,茅臺鎮上的大部分酒廠是仗著茅臺鎮上產出的白酒酒質好的名聲,靠賣基酒給外來的廠商為生,根本沒有自己的品牌。但是今年行業普遍困難,基酒賣不出去,小酒廠斷了資金來路,就只能關門大吉了。
“我們沒有什么固定的品牌,客戶要什么品牌都可以為他生產。”李天富說,市場上各種帶“茅”或者帶“臺”的白酒品牌,十之八九來自茅臺鎮或者仁懷的酒廠,但現在行業前景不好,各大名酒企也開始扎堆推出中低端產品,比茅臺鎮上的各種“山寨茅臺”有競爭力得多。
同樣在上文提及的酒廠經營者李天富看來,如今隨著茅臺集團近日拿下“賴茅”的商標,這意味著茅臺鎮上幾百家生產“賴茅”的酒廠喪失了一個“著名的集體品牌”。
不過,茅臺集團的態度對此是強硬的。
茅臺集團法務部人士在此前也向商報記者坦言,將按法律清理市場上的侵權行為。
此外,據酒廠老板吳希透露,由于自數年前起仁懷就很難申請酒類生產許可證,因此,不少小酒廠往往用掛靠有證企業的方式,避免無證生產,每年每個窖池交1000元的掛靠費用,這種模式下建廠的酒老板,幾乎是一門心思靠生產賺錢,也不便自己做品牌。
一組來自仁懷酒類發展局的數據或能看出些許端倪。2012年,仁懷規模白酒產量完成25.3萬千升,規模白酒工業總產值308.3億元;其中,產量5.8萬千升茅臺酒廠就帶來其中243.8億元的總產值——也就意味著其他數百家規模以上酒企,以及數百家小酒廠的總產值僅略強于茅臺一個品牌的零頭。
縱深
整合巨幕拉開淘汰“該死的”
對酒都仁懷市而言,酒無疑是其支柱產業。據仁懷酒發局數據,2012年仁懷規模白酒工業增加值275.3億元,占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277.6億元的99%,占仁懷市GDP341億元的80.7%;2013年酒產業的重要性愈發明顯,前述兩項占比分別高達98%和91%。
對于如此重要的產業,仁懷市2012年底編制的《仁懷醬香酒產業發展區域布局規劃(2012~2020)》,仁懷將力爭用5至10年,把茅臺鎮打造成“中國國酒之心”,把仁懷市打造成“中國國酒文化之都”和全國最大的優質醬香型白酒生產基地。
基于規劃的近期目標是在2015年使全市白酒工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,確保白酒產量50萬千升,其中茅臺集團確保完成10萬千升,地方白酒確保完成40萬千升;到2020年,則分別再躍升到1500億元和80萬千升。
仁懷酒業如何在當下的內憂外患中實現涅槃?白酒行業專家肖竹青在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諸如“賴茅”等商標權的歸屬確定,將利于仁懷整合中小酒企,根據市場化規律,讓沒有競爭力的小企業淘汰,對提高仁懷和茅臺鎮的整體品牌價值意義深遠,并將助推仁懷向“白酒之于茅臺鎮正如紅酒之于波爾多”的方向靠攏。
據仁懷酒類發展局前述內部人士介紹,仁懷市去年3月組建了醬香酒酒業公司,目的在于通過收購、控股、參股等多種形式,整合仁懷小規模的白酒企業,通過逐步提高門檻,進一步規范行業發展。
另據去年3月該局編制的《仁懷市白酒產業集中規范整合工作方案》顯示,無生產許可證、醬香酒年產量400千升以上,且安全、治污設施設備齊全的企業,以及有生產許可證,醬香酒年產量1000千升以下,且安全、治污設施設備齊全的企業屬于整合對象,鼓勵年產量1000千升以上的企業參與整合工作。
當地行業人士稱,由于“仁懷醬香酒”已于去年10月成功申請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”,這對即將洗牌的仁懷白酒產業來說,或許是一個及時的利好。
數字點擊
30元
鎮上的基酒價格已從兩年前的每斤30元一路下跌到現在的20元以下。
2萬元
一口窖池年租金起碼2萬元起,現在最多就七八千。
1000家
據仁懷酒類發展局公開的數據,截至去年底,仁懷有證的酒類生產企業為291戶,不過多位酒廠老板均表示,以茅臺鎮為代表的仁懷大部分酒廠是以掛靠名義在生產,各種酒廠大小有1000多家。
手記
培育品牌重于重組洗牌
茅臺鎮和仁懷市區是一條10余分鐘車程的時間線,一頭的仁懷市區,是一座建在白酒池中的縣級市,依靠白酒產業,綜合經濟實力入圍2013年中國最具競爭力百強縣(市);另一頭的茅臺鎮,則夾雜在酒糟味和酒香味中。邁出汽車走進茅臺鎮的空氣里,猶如踏入酒窖——這是一座浸在酒中的小鎮,因一瓶茅臺酒而譽滿全球。
“只有茅臺鎮能釀出這樣的酒。”名聲在外,各種生意自然找上茅臺人,也就成就了茅臺鎮十里酒城的壯觀和仁懷中國酒都的美譽。然而,從以上商報記者的調查采訪中不難發現,茅臺仍然只是茅臺酒的茅臺,甚至仁懷也只是茅臺酒的仁懷,縱然滿地酒廠,大部分酒企在透支茅臺鎮這個地理品牌的品牌價值。
前述酒發局人士稱,行業整合,政府僅遵循市場規律扶優扶強。而前述從仁懷設定的鼓勵整合的“及格線”來看,一些規模很小的企業似乎注定將要被淘汰或忽略。
這或許將會是一場陣痛。
但對仁懷和茅臺鎮來說,急需要思考的除了小企業的安置外,如何將茅臺鎮的無形價值更大化,培育出更多的走出貴州的酒品牌,更是一個值得長期思考的問題,因為大魚吃小魚可以直接帶來大企業,但短時間帶不來大品牌。
當然,我們也看到,繼“外行”巨頭天士力在茅臺鎮上取得國臺酒的成功后,娃哈哈也大手筆挺進茅臺鎮,本土也漸有酒中酒等產值數十億元級別的品牌在崛起?;蛟S可以預見,經若干年的沉淀,仁懷酒將猶如同樣蜚聲海內外的川酒一般,百花齊放。